普洱茶这个行业传闻多,种茶和不种茶是不同的见解,下山收茶和不下山收茶是不同见解。
自己收自己做自己发酵是一个认识,别人收别人种指导发茶又是一种见解。
大多数人,如同我一样,看了两本书,收了两天茶,有了几个拥趸,就自认大师了。
远方的朋友上山,问:高端熟茶是不是用茅台酒来发酵。
我答:没见过,也没听说过。
如果是茶小白问这样的问题,可以不假思索回答,然而,偏偏不是,茶友在当地小有名气,这个茅台酒发酵的版本是另一个有更高名气茶人的亲述。
我反复想了下,普洱茶故事众多,是因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故事,你说简单,他说复杂,你说原料要好,他说看茶做茶,你说茶树品种,他说古树台地口感区别。
总之,你说什么,总有人反对什么,总有人头头是道指指点点。道理好像都是道理,只是你总觉得牛头不对马嘴,你说东,他扯西,或者这就是茶文化?
茅台酒发茶是不是高端茶呢?我得仔细想想了。
发茶复杂不复杂呢?
好像很简单,要水,要茶,要被子。
我打了个比喻,就像农村的堆积牛粪,下雨一受潮,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就冒烟。这个比喻或许不恰当,只是茶叶这种东西当大家都有意复杂的时候,简单一点,或者更恰当。
春茶的时候,刚好遇到杨尚燃发茶,用老班章古树单株小框发酵。杨先生在老板章被简称为“32万”,32万来了,32万走了,32万吃饭,32万拜拜。村里人都这样称呼,或者这是种尊称,至少我是这样来看。
村里人听到32万来收茶,马上抬价,也许这就是“名人效应”吧。
用8万一斤、甚至十几万一斤的单株发茶,全中国没几个人,至少,我就见到这一例,这种茶难道是生意?
我仔细想了想,当天我们喝了茅台酒,但是,还真没有用茅台酒发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