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一
茶叶有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呢?我看未必有。
无论是真大师假大师,都有知识的盲区,都有固定的思维,自己那个时代认定的,放到今天来说,落后了,不切合实际,无论是制作上还是品饮需求上,都未必是符合如今的现实市场的。
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,之前的名牌大多数都衰落了。
一个曾经的名牌衰落,这就说明了你的“产品力”有了问题。
在茶山,遇到北京的一个茶友,说是去年代理了一个大品牌,投入了重资运作,结果不理想。
我说这种情况是你拿到代理权那天就注定的,市场很现实,不了解现实的普洱茶状况,就无法做出预断。
07年之前所谓的名牌,大部分都沦为了低端品牌的代名词,芳村市场所谓的中期茶有大量交易,前提就是廉价,既廉价还有点建厂的历史,甚至还是曾经的名牌,自然就会有交易,而不是他们真是有庞大的市场地位。
要是有市场地位,之前的厂家的生产量就足够吞掉整个云南毛茶的份额,也就不会有08年之后涌现的一大堆做山头茶的品牌出现。
这个道理浅显明白,但是市场就是不明白。
再举个例子,现在的大白菜都是天价,几乎就是市场硬通货,这与大家传说的便宜才有大市场的说法不是相违背的吗?
市场所谓中期茶,无非就是“品牌+年份+廉价”的代名词。有些商家想炒作所谓的中期茶到天价,其实不可能,第一是原料不行,第二是仓储不行。这两者占其一都不可能运作到好的结果。
茶友听得目瞪口呆,我说你听说的“名牌”只是历史。云南、广东卖不动的品牌,可能北方市场才刚刚听说,名牌、有年份,还廉价,本身可以说明问题了。
关键的原因在于08年前后,原料的来源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,坝子茶基本变成了普及茶,山头茶才是市场的核心。
之二
原料发生结构性的改变,这是事实,只是很多人嘴巴上未必承认。
很多专家反对古树茶,轮到自己做,都说自己的原料是古树茶。
这就是市场,这就是现实。
只是当整个市场统统都变成了古树茶的时候,大家又都同质化了。原料同质化,营销同质化,这才是整体下行的原因。
举个例子,茶山游一度是厂家的营销利器,等到所有的厂家都做茶山游,大家又都同质化了,销售又都下降了。
当然,有人说作假才是问题所在。这自然是个大问题,只不过一个社会都这样,你能相信谁?你又能改变谁?
自己造假就天经地义,别人造假就拼命指责,其实都是一种病。
所以,我的建议是,谁也别信,信自己。
山头茶包含的原料其实包罗万象,有古树,有小树生态,有“台地茶”,这是个统称。但是,茶叶的品质与树龄有关,与海拔有关,与生长的环境有关,这构成了山头茶优于坝子茶的元素。这里面再把山头茶原料细分的,只有发烧友,而甚少厂家。
有一个广东的老板,之前传说专注哪里哪里多少年,原料都是古树茶,极品山头茶之类,在山下遇到,每次都是热情万分的竭力邀请我,你一定要来啊,我们山上的茶厂啊,茶山啊看看。等我上山了,遇到也不吭气。
我之前还奇怪,这山上山下气候变化也太大了吧。
等到我走遍茶山寨子才搞清楚,原来大家都不想我搞清楚。
之三
普洱茶如今的表现很夸张,炒、藏、喝都在场,总体来看,市场是两面性的,品牌成功的企业,一个春茶就有上亿的利润在手,不成功,则租房都困难。
仔细琢磨下来,还是一个产品力的问题。
现在谈普洱茶品牌的个性化,产品力的风格化,为时尚早,我们没有办法实现喝茅台就是茅台味,喝五粮液就是五粮液,现实上品牌、产品都还没形成风格,那就还是得从原料上去着手。
从现实的角度出发,还是原料好等于成品好,树龄长仓储后的变化就更好。
关键的点在于,你拿到了真原料吗?
拿到了真原料,你就确定你喝明白了吗?
现在茶山上原料是细分的,古树是古树,小树是小树,台地是台地,发烧友也基本是细分的,只是很多品牌并不细分,为了成本,为了综合口感,其实这种大树小树匀堆的现象可以理解。
但是,未来的市场发展,“产品力”将大过于营销力,尤其是普洱茶,需要慢慢的陈化路,没有了原料的生命力,哪里又有产品的生命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