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符合所有暴利商品的特征——效用的不可检测性、效用的滞后性、消费的奢侈性。
普洱茶、保健品都一样,都符合这三点。
把眼界放远一点,老外天天吭哧吭哧跑步流汗,从来也没有保健品这个行业,唯有我古老的大中华,历史太悠久,臭脚袜子太长,保健不保健其实都和算命差不多,卖保健品的都一副神情,你要问功效:你猜。
你要问茶叶的年份,你猜。
你要问茶叶的包装,你猜。
你要问古树的树龄,你猜。
保健品、普洱茶,都是一个销售培训师的徒弟。
三株、巨人、太阳神都曾经是不可一世的保健品巨头,看似不可能覆灭,然而,统统都覆灭。
从这种现象来看,保健品巨头很容易就覆灭,普洱茶还需要拼命贴近这种概念?
上周,东阿阿胶半年报,上半年预计盈利1.8亿-2.16亿元,盈利同比降75%-79%。
对于业绩的大幅下滑,东阿阿胶公告表示,伴随着长期的高增长,当前东阿阿胶面临着更复杂的宏观环境,以及市场对阿胶价值回归的预期逐渐降低,公司下游传统客户主动消减库存,从而导致公司上半年产品销售同比下降。
根据其2019年一季报,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为3.93亿元,而半年报业绩预告中,其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.81亿元-2.16亿元,公司第二季度出现较大亏损。此次业绩下滑也是连涨12年以来,东阿阿胶第一次强力受挫。
业内普遍猜测:“股价腰斩!业绩暴跌75%!“药中茅台”完蛋了吗?”
和普洱茶一样,公司的业绩,靠向市场压货,实际上是向渠道压货,产品根本没有最终销售出去,前面几年的营收和利润乃是虚假繁荣。
靠向渠道压货,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概念,卖不掉反而更增值,这是普洱茶最大的噱头,阿胶这种东西有没有这样的概念我不清楚,但销售的表现是一样。
渠道之所以愿意压货,是厂家不断的提价,形成库存增值,也就是说,渠道商拿到货就挣钱,货压的越多利润越丰厚。
如果市场c端一直走货,这种增值就成立,如果终端不走货,增值就成了假象。
如今的普洱茶和阿胶同处于一样的境地。
靠涨价去库存,阿胶、茅台酒、普洱茶想的办法是差不多,这三者之中,茅台酒的消费量却是实实在在的,其余二者,目的都是短期内实现厂家去库存,渠道增库存的效果。
因为有涨价的预期,下游的经销商就愿意囤货,经销商再传导给下游的消费者,层层加码,只是等待到达峰值的那一刻,来一根稻草,下游预期逆转,则出现崩盘。
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强化涨价预期的过程,与真实的消费毫无关系。
普洱茶的库存,来源于两方面,既被动又主动。被动的是厂家压货,主动是相信普洱茶都增值。
现在的市场都明白,普洱茶仓储不仅仅是一个存放的概念,而是一个加工的过程,是普洱茶品质提升的过程。
一个优秀的藏家通过仓储加工手段,把新茶变旧,口感变优异而获利。
这是因为仓储和时间本身就是需要钱来支撑。用资金量+仓储加工技术+时间成本来换取利益,理所当然。而现在的市场增值模式,是截取掉这一段。
把普洱茶最精彩的部分省略掉,库存就真变成了库存。
普洱茶需要体现陈化的价值,这才有竞争的优势。所谓的竞争是动态的,不是静止的,两个人的争夺才叫竞争,两个茶类的优劣地位逆转,也是竞争。正所谓,此消彼长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普洱茶和其他茶类同质化了,本身的优势地位就丧失了。
当然,无论喝新喝老,这个行业的方向都是差不多。
如果出厂就每天一个价的往上升,这是短期炒作,也就没有陈化价值的体现,也就失去了驱动力。
茶叶陈化,这才是普洱茶引擎的动力所在,否则,普洱茶不会发展这么快,也不会发展这么大。
就此而言,普洱茶需要库存,这是毫无疑问的,然而,这种库存是厂家存?渠道存?消费端存?谁也说不清楚。
需要存多久?如何存?还是不需要存?未来这个概念不会消失?
我看,谁也说不清楚。